Multicoin 的 Kyle 曾经有个「暴论」,随著科技的发展,Gas 费会无限接近 0——随著 Solana、Sui 等高性能公炼和 L2 们的崛起,这一论点也逐渐被市场接受,成为新共识。
链上资料领域,眼下也正在重演类似的一幕:AI、memecoin、DePIN、IP 甚至是 NFT,为链上资料的储存和处理带来了完全不同以往的需求。如果区块链只用来记帐或简单的代币转账,那么无需太大的数据吞吐量;一旦涉及海量元数据、复杂验证或高频读写,老旧的基础设施就会像「拨接上网」一样力不从心。
以太坊就是个典型例子。有人计算,想在以太坊上存个几百 KB 的数据,费用可能高达数万美元;如果想把大规模资料来源都放上去,现实成本几乎不可能让人接受。即便后来透过 EIP-4844 增设了 Blob 空间,让 Rollups 把交易资料存到「专用车道」上,可是资料依旧无法长久保存,过不了几周就会被自动「清理」。虽然可以短暂缓解以太坊的拥堵,但对于那些真正需要在链上留存重要文件、建立大型资料库或支援 AI 训练的场景,这种「临时可用」根本不可能满足需求。
目前方案,各自为战
各条公链都在想办法应对「资料膨胀」的挑战。 Solana 的做法是 State Compression,也就是把大块的资料「挪」到链下,只在链上储存指纹讯息,确实大幅减轻链上负担,但也意味著一旦外部储存失效,原本的资料就很难重现。 Filecoin 倾向透过「市场化机制」提供临时存储,但检索时间可能漫长数日,对于追求即时呼叫的应用并不友善。 Arweave 开创了永久储存的模式,却难以在效能和可验证性上做到十全十美,也没有和智慧合约平台紧密结合。在这种拼凑的状态下,开发者往往要把「链上+链下」组合成一套复杂系统,既增加了对第三方的依赖,也降低了可组合性和速度。 。 Filecoin/Arweave),它们透过「上链标记」映射链下数据,虽然有效降低了链上成本,却严重依赖外部网络,限制了可组合性,且无法让智能合约直接调用。
换句话说,尚未有一个方案能够在链上提供可扩展、可持久且可组合的数据层,让数据天然存储在区块链上,并能被执行环境随时直接调用。
同时,AI、DePIN、NFT 以及越来越多的 Web3 应用在日常运行中都需要大量的可验证数据——但是高昂的费用、割裂的链上链下连接,以及缺乏结构化与持久性的痛点,让无数项目望而却步。
Irys 的出现,改变了什么?
这时候,Irys 带著一个「资料+执行一体化」的思路登场。它不是单纯要当个「储存网路」,而是透过内建的 EVM 相容执行环境,让资料可以直接在同一条链上被读取、使用、组合,省去额外的跨炼或离线操作。
想像一下,以前我们想在区块链上储存一张 NFT 的图片,还得加一套 IPFS 或中心化伺服器,担心有人没把它“Pin”好而丢失;现在,如果创作者把图片上传到 Irys 网络,那么它就能永久分配到网桥上,并且由智能合约来决定和收益和收益。就像过去你买了各种硬碟、伺服器来放数据,如今却只需要在云端的一台机器上全部搞定。
Irys 的「双帐本」架构也相当有趣:新提交的资料会先被快速处理(Submit Ledger),验证通过后再进入最终的永久储存(Publish Ledger)。它有点像是物流流程,先用高速快车把货物运到中转站,再把货物安全地搬进长久仓库。这样一来,既兼顾了上传速度,也让资料能够真正留存,而不会像以太坊那样在「临时车道」几周后自动蒸发。
更关键的是,Irys 不仅要「存得下」,还要「用得上」。它直接在链中嵌入一个可执行环境,和 EVM 保持相容,开发者仍能用熟悉的工具或语言(Solidity 等)去开发「链上逻辑」。在效能方面,据介绍 Irys 的吞吐量能达到远超传统公链的级别,对于需要高并发或频繁资料读写的业务很有吸引力。如果你是一家想在链上做大规模 AI 训练,或者深度耦合 NFT 生态的公司,就不必纠结于跨链、Gas 高昂或检索缓慢的问题,只需把数据直接交给 Irys,就好比把伺服器都租在同一个云端平台里,链上合约想取数据,随时就取得到。
接插即用的链上 AWS
为什么说 Irys 的想法像「链上的 AWS」?可以从 Web2 的历史来打比方。 AWS 当年之所以能够快速崛起,核心在于它将运算、储存、资料库、存取管理等所有「一般需求」打包成云端服务,让企业和开发者无需自行搭建伺服器和维护机房,而是把这摊琐事交给一个专业化平台。这样不仅大幅提升了效率,也解锁了许多先前无法想像的场景。
Irys 想要在 Web3 做的,就是类似的事情——让开发者以更低的门槛、更好的性能,把大规模的链上存储和计算都“一站式”解决。假如你是一家想要搭建链上游戏的团队,需要把海量游戏资产与场景信息上链,又要快速执行合约来验证道具持有或玩家成就,如果采用 Irys,游戏数据和合约逻辑都能在同一个网络完成交互,免去了“存一部分在 Arweave、再在以太上执行逻辑、再引入一个中心化预言机来检索数据”等预言繁琐操作。开发者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游戏玩法与用户体验上,而不是在基础设施的各种拼装上耗费时间。
这样的可组合性会形成正向循环:当有更多数据、更多协议和更多服务汇集到 Irys,大家可以彼此调用,像云端「搭积木」一样,衍生出更多创新的应用。 Web3 长期以来被诟病开发成本高、不同链之间难互通,背后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一个既能储存、又能执行的「通用平台」。如果这个难题被 Irys 或同类方案突破,那么链上生态的繁荣度有望像云端运算出现之后的网路一样,获得一波新的爆发。
当下就是 Irys 的绝佳时机
回看目前区块链产业的发展,我们会发现「大数据+区块链」的呼声正越来越高。 Layer-2 的扩容固然缓解了交易拥堵,却让更多专案开始思考如何以更便宜、更灵活的方式处理资料。 AI 训练资料集越来越庞大、创作者们对链上确权和收益分成的需求日益强烈,都在向市场释放讯号:现有的资料基础设施已经不足以支撑下一个阶段的爆发。
Celestia、Story Protocol 等项目分别累计拿下超 1 亿美元的融资,TGE 后市值也位居排行榜前列,也证明了资本对「链上数据层」尤其关注。而以太坊对 EIP-4844 等扩容改进的推进,也侧面印证了全网都在寻找可替代或可补充的持久性存储方案,不想让“临时空间不足”成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。
作为强有力的竞争者,Irys 也不是 Nobody。如果 Irys 你不太了解,那么团队曾经的明星项目 Bundlr 你一定听说过,作为 Arweave 的 L2,Bundlr 曾经成功将 Arweave 网路的每日交易量从 1 万扩展到超过 1500 万笔,支持了该网络 98% 的活动量,成功帮助超过 300 个接入项目生态。从 21 年开始的 Bundlr,再到如今的 Irys,团队的技术和行业理解都有质的飞跃。
同时 Irys 在种子轮就已经筹集了约 1000 万美元,同时 A 轮融资还在进行中。在其早期投资者中,不仅有 Lemniscap、Primitive、和 Framework 等知名 VC,还有来自 Arweave 的 Permanent 以及熊链的联创。从资本到专案的支援向我们证明了,Irys 不仅有钱有技术,还有极强的经验和产业内资源。相较于那些仍停留在「概念验证」的项目,Irys 已经具备了真正走向大规模应用的要素。
Web3 的 AWS 时刻即将来临
历史告诉我们,每当底层的基础设施完成重大升级,就会引领下一波创新高潮。
Irys 给的答案,就是把「资料」这个最被低估的板块,真正放到链的中心位置,并与执行环境无缝结合。让开发者像使用云端服务一样,在 Irys 上随时写入、检索和处理大规模数据,而不会遇到昂贵到离谱的 Gas,也不必担心数据在短短几周后就被清理。
AWS 在 Web2 中凭借完善的云端服务生态几乎一统天下,但这也意味著开发者在享受便利时,一旦遭遇平台涨价或政策变动,就面临「被锁死」的风险。 Irys 则站在另一个维度——在它的去中心化网路里,你可以建立可验证的 AI、灵活的链上自动化和全球共享的状态,不必担心哪天被踢出平台或付出高昂租金。换句话说,Irys 不与 AWS 直接对抗,而是做 AWS 无法企及的事:为开发者提供一个不依赖中心化准入、按成本运行、允许各类应用自由组合的链上环境,让互联网回归开放与可组合的本质。
当然,这一切是否能真正成为「链上 AWS」,也要看生态落地。只有足够的专案和协议愿意进驻 Irys,才能真正发挥可组合的魔力。正如当年的 AWS 最开始只为亚马逊自己的业务提供支撑,后来才逐渐透过一系列开发者服务和口碑扩散,成长为全球领先的云端运算平台。 Irys 或许也需要一个「从 0 到 1,再从 1 到 N」的过程。但在这个区块链大规模升级的关键时刻,它的愿景足够宏大,也足够切合需求。谁能够先把跨链、离线、无法组合等一系列痛点一次性解决,谁就有机会成为下一个时代的底层基石。
原文连结